中耳炎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,常见症状包括耳痛、听力下降、耳内积液等。病因涉及感冒继发感染、咽鼓管功能障碍、过敏反应或气压损伤等因素。
1. 感染因素
约80%急性中耳炎由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引发。上呼吸道感染时,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。儿童因咽鼓管平直更易发病,表现为突发耳痛伴38℃以上发热。治疗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,配合布洛芬止痛。
2. 咽鼓管异常
腺样体肥大会压迫咽鼓管开口,导致中耳通气障碍。飞机起降或潜水时的气压变化会使咽鼓管调节失衡,形成负压性中耳炎。这类情况需使用鼻用激素减轻水肿,必要时行腺样体切除术。
3. 过敏及环境刺激
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水肿可蔓延至咽鼓管,尘螨、花粉等过敏原会加重症状。建议每日生理盐水洗鼻,卧室湿度保持在50%左右,避免接触毛绒玩具等过敏源。
4. 病理性因素
慢性鼻窦炎、腭裂等疾病会持续影响中耳功能。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能破坏听小骨,需通过鼓室成形术修复。长期耳闷胀感应做声导抗检查,排除中耳胆脂瘤可能。
预防中耳炎需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,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。哺乳期婴儿应保持45度角喂养,避免奶液逆流。若出现持续耳痛伴脓性分泌物,需在48小时内就诊耳鼻喉科进行耳镜检查和听力评估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耳鼻喉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