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以为,汤越熬越营养,越热越美味!
但有的汤,其实越熬越毒,每一口都可能暗藏“杀机”。
第
1
点
—The First—
3种汤不能乱喝
喝错可能伤肝当还致癌
一
老火汤
广东人的饭桌上,一年四季都少不了老火靓汤。
炖煮几小时后,看似煲出精华,实则熬出了一锅“嘌呤炸弹”。
海鲜、肉类经过长时间炖煮,食材中嘌呤会全溶进汤里,一旦喝多了就容易让尿酸值升高,增加高尿酸血症、痛风及肾结石风险。
更危险的是,煲汤时间越长,汤中亚硝酸盐含量越高
一项实验数据显示:当煲汤时间超过4小时,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增加。特别是广式老火汤持续熬制10小时的情况下,其含量高达13mg/L。
而成年人每日亚硝酸盐的安全摄入量仅为0.2 mg/kg,也就是说60kg的人一天喝4碗就会超过安全值。
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亚硝酸盐会阻碍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携氧能力,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引发急性中毒,出现头晕恶心、呕吐和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根据《中国预防医学杂志》,成人口服亚硝酸盐的最低中毒别量约为300-500mg,摄入1-3g可导致死亡。
就算每次喝的量“安全”,亚硝酸盐也可能与胃里的胺类物质发生反应,生成亚硝胺(1类致癌物),日积月累,致癌风险逐步增加!
二
滚热的汤
很多人以为汤要趁热喝才有营养,但真相是——65℃以上的热汤一入口,口腔食道就跳脚。
有的人如果长期喝热汤,口腔食道可能会习惯这种高温,但耐受不代表不会受伤。
长期反复烫伤会让口腔食道的损害从炎症→溃疡→癌症层层升级!
不仅不补,还成了致癌物!
三
隔夜汤
汤煮多了,很多人想着塞进冰箱,明天继续喝!
但不是所有汤都能隔夜,尤其这2种隔夜汤堪比“毒药”。
1号毒药:海鲜汤
海鲜汤富含蛋白质,但长时间放置会加速蛋白质分解降解出次黄嘌呤、甲醛、氨等物质,导致汤液酸败并产生异味。
有研究指出,这些降解物还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。
而如果没有及时冷藏保存,还会为细菌繁殖提供理想条件。
海鲜中的组氨酸在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组胺,组胺耐高温,二次加热也无法去除。
大量摄入这些隔夜汤后,可能出现过敏、头晕恶心、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
2号毒药:蔬菜汤
蔬菜经过反复加热,营养会大量流失,尤其是维生素C这类水溶性营养,加热一次直接少一半。
其中,绿叶菜隔夜汤更是“重灾区”,不仅营养掉的快,还会黑化产生大量亚硝酸盐。
虽说亚硝酸盐含量未达急性中毒剂量,但长期喝可能增加慢性疾病风险,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。
第
2
点
—The Second—
喝汤2大误区,千万别踩
1.只喝汤不吃粗
不少人认为煲完汤的肉,又柴又没味,营养已经全进了汤里。
但事实是,肉类中90%以上的蛋白质无法溶于汤中。
哈佛医学院一研究显示:连续3个月只喝鸡汤不吃肉的受试者,肌肉量平均下降2.3%,基础代谢率降低5%。
而想通过骨头汤补钙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。
据统计,100ml骨头汤中,钙含量只有4mg,单靠骨头汤补钙,一天得喝20升,将近40碗!
所以,光喝汤远不够营养,连汤带肉一起吃才靠谱!
2.乱加药材
还有不少人习惯往汤里加药材,但问题是家庭煲汤对药材的把控往往全靠“经验主义”,一不小心可能就“补”出大乱。
流鼻血事小,伤肝肾事大!
用错药材,还可能喝出肝肾衰竭。
外界的毒素需要它们来代谢,一旦吃错东西,受伤的往往是它们。
第
3
点
—The Third—
如何煲一碗真正的养生汤?
1
食材升级处理
把高嘌呤的肉类,比如内脏、肥肉、海鲜、加工肉等食材,替换成河鲜、禽肉等脂肪少蛋白高的食材。
汤料根据体质可选择——
火气旺盛(喉咙痛、口干、长痘、尿黄、便秘):可选绿豆、莲子、苦瓜
阴虚怕冷(越捂越燥、盗汗潮红、想喝冷饮):可选桂圆、生姜、当归
痰湿肥胖(腰腹松软、大便粘腻、舌苔厚腻):可选薏米、冬瓜、茯苓
气虚乏力(四肢无力、食欲不振、说话嫌累):可选黄芪、党参、山药
2
预处理很重要
肉类食材先焯水,不仅能去腥,还能有效减少嘌呤含量!
冷水下锅让嘌呤随温度升高逐渐析出,然后加姜片料酒去腥,煮沸后撇去含嘌呤的浮沫,最后用温水冲洗杂质。
而药材要提前冲洗,去除表面杂质,按药性分时段下锅。
绿叶菜则不急着下锅,最后10分钟放,既不会煮烂菜叶,还能锁住更多营养,控制亚硝酸盐的增加。
3
掌控时间是关键
煲汤不是时间越长越好。
肉汤控制在1小时左右,最长不超过2小时;角汤控制在1小时以内,每周喝汤不应超过3次。
煲汤是个养生好方法,但要注意别乱搭配,如有药补需要,建议大家先咨询中医,辨清体质再选药材,控制好剂量,别把养生汤喝成“伤身汤"。
编辑:ifhealth 来源:名医在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