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、力量减弱,可能由神经损伤、营养不良或长期制动引起,需结合病因采取康复训练、营养补充或医疗干预。
1. 神经损伤是肌肉萎缩的常见原因。脊髓损伤、中风或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会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,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逐渐萎缩。针对这类情况,需优先治疗原发病,如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,配合电刺激疗法促进肌肉收缩,必要时通过神经松解手术解除压迫。
2. 营养不良性萎缩与蛋白质摄入不足直接相关。长期节食、消化吸收障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易出现肌肉分解。每日需保证每公斤体重摄入1.2-1.5克蛋白质,优选鸡蛋、鸡胸肉、乳清蛋白粉等优质蛋白,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增强肌肉合成。
3. 废用性萎缩多发于骨折固定、长期卧床人群。肌肉缺乏主动收缩会导致每周流失3-5%肌纤维。建议卧床者每天进行踝泵运动、直腿抬高训练,使用弹力带做抗阻练习。骨折愈合后应及时开始渐进式负重训练,从水中步行过渡到陆地康复。
4. 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、库欣综合征会加速肌肉分解。这类患者需通过血液检查激素水平,使用甲巯咪唑控制甲亢,或通过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。同时增加支链氨基酸摄入,减轻皮质醇对肌肉的破坏作用。
肌肉萎缩的早期信号包括拧瓶盖费力、爬楼梯腿软、衣服变宽松等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肌电图和肌力测试,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握力和步速。保持规律的力量训练,每周2-3次哑铃或自重训练,配合乳制品和深海鱼摄入,能有效预防病理性萎缩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骨科